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据bloomberg的统计,在去年9月,腾讯公司的市值居亚洲第一、跻身全球前十。在数字经济日益壮大的当下,微信作为中国互联网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之一,已经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
4月18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正式发布《2016微信社会经济影响力研究》报告。报告发现,2016年,微信拉动全社会消费4475亿元,同比增长37.6%;带动社会就业规模达1881万人,同比增长7.7%,其中直接就业466万人,间接就业1415万人。
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8.89亿,同比增长28%;公众平台汇聚超1000万公众账号、20万第三方开发者。企业微信用户数量达到了3100万。
微信直接带动全社会消费4475亿元
近年来,微信拉动的信息消费规模增大、消费来源增多,拉动作用持续升级。据测算,近一年,微信拉动全社会信息消费达1743亿元,同比增长26.2%,相当于2016年中国信息消费总规模的4.54%。主要包括流量消费与内容及服务消费两方面。
其中,近一年微信带动流量消费1587亿元,同比增长26.6%,拉动行业流量消费超三分之一。在流量消费方面,微信与电信运营商互利共赢,推动降资费、提用量、稳价值,助力行业流量经营转型。微信生态的逐步完善,资讯、文学、视频、音乐、游戏等内容的日益充实,提升了用户对流量使用的需求,激发了流量消费潜力。
微信带动信息消费规模及占比图,来源:《2016微信经济社会影响力研究》
在内容及服务消费方面,微信通过原创保护、互动分享、升级服务体验等多项关键举措,进一步提高了用户微信游戏、表情消费,并大幅提升了第三方开发者的热情,实现了供需有效对接与相互促进。据测算,近一年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消费规模达56.3亿元,同比增长20.4% 。
在信息消费之外,微信以其社交、平台以及生态功能属性,连接影视、吃喝玩乐、打车、火车票机票、酒店旅游等多种消费场景。改变了用户消费习惯与模式,拓展了传统消费需求,提升了消费品质。经测算,在生活、娱乐、交通出行等方面,微信带动传统消费2732亿元。
朋友圈、公众号、移动支付、“小程序”,形成了微信的平台力量
报告认为,微信是以社交为核心的互联网工具,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力,藉由“平台力量”实现。微信的平台力量主要体现在连接力量、协调力量、赋能力量三个方面。
这种平台力量的传导机理表现为,微信作为信息技术工具,其平台力量遵循数字经济和信息技术的传导机理,即通过形成网络外部性、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分工精细化等方式将技术与组织创新传递至经济社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生产关系、打造新动能。
微信平台力量的传导与表达,来源《2016微信经济社会影响力研究》
微信的连接力量形成网络外部性,传导影响至经济与社会。微信连接用户规模越大,每个用户得到的效用就越高,价值随用户数提升呈幂数增长。
微信的协调力量有效降低经济社会的交易费用。借助微信提供的高效网络技术和智能匹配能力,经济社会的信息不对称得以削弱,无论企业还是市场中交易达成和履行的成本都会下降,许多原本被交易成本约束的新组织形态、协同关系得以产生。
微信的赋能力量为众多主体提供了创业创新的条件,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分工精细化。
公众号、朋友圈、微信支付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催生了新的产品、服务和工作岗位。
与此同时,随着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广泛普及,微信作为生产工具与各领域融合,形成了整体性的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微信发挥连接、协调和赋能三大力量,产生经济社会影响。
微信围绕核心社交服务,建设朋友圈、公众号、移动支付、“小程序”等各方面的功能,形成了生态化的能力。
微信将这些生态能力向个人或组织开放,使得其他主体获得技术和服务支撑,创新产品和服务,衍生出众多的小生态系统和新兴价值。
微信影响范围成长历程,来源:《2016微信经济社会影响力研究》
碎片化社交带来困境,“出门只带手机消费”成为共识
报告显示,61.4%的用户每次打开微信时会浏览朋友圈,关注好友动态,超6成用户最关注的朋友圈内容是“好友的个人生活展示”。通过微信,社交得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解决人们现实社交中的障碍。69.2%的用户表示微信“增加了与亲友之间的互动,亲友间联系更紧密”。
然而,微信也使得用户的信息量空前增加,需要用户调整适应。据调查,3.8%的用户表示虚拟社交较为浮躁,降低了人际交往质量,5.5%的用户表示碎片化的使用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9.3%的用户表示打乱了原有生活节奏。
在接受调查的用户群体中,近三分之二的用户最常用互联网应用是微信,超50%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1.5小时以上,超过三分之一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4小时以上。微信加速信息传递,改变支付习惯,引领用户走进数字生活时代。
微信网状的生态结构,改变了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使人们接收信息更个性化、自由化。31.5%的用户认为微信促进了信息传递,拓宽了涉猎范围;24%的用户因微信改变了信息获取渠道。
公众平台为用户提供了丰富全面的信息,其中兴趣爱好类公众号最受用户喜爱,41.1%的用户关注,其次是新闻资讯类公众号,有36.1%的用户关注。
用户主要关注公众号类型,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微信在公众平台推出“赞赏”、原创声明等功能,保护和鼓励了原创ag凯发k8国际的版权,调动内容创作者积极性,促进了优质网络文化内容的创作。据调查,10.7%的微信公众平台用户有过“赞赏”行为,其中11.2%平均每月支出超50元。
在移动支付方面,微信支付以体验带动消费回归线下,激活了传统线下消费。目前含微信支付在内的腾讯移动支付月活跃用户超6亿,线下接入门店超100万家。
三分之一的微信用户表示使用微信改变了支付习惯,“出门只带手机消费”成为越来越多用户的共识。每逢节日发微信红包逐渐成为用户习惯和文化现象。2017年农历新年除夕的24小时期间,微信红包收发数量达140亿,较去年同期增长76%。
“小程序”将开启万物互联新方式
持续的高速发展后,互联网已经将人与信息紧密联系在一起,以物联网为代表的设备互联将成为下一个热点,将为社会带来全新变化。微信作为社会的“连接器”,推动技术进步、拓展连接范围、创新连接方式,对人、设备、服务之间的互联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报告认为,这些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推动技术进步。微信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借助平台连接力量,积极布局智能硬件共性技术。成立模式识别中心,支撑前沿技术融入产品;构建实验室,加强人工智能研究。构建了安全、通用、完整的指纹认证标准,完成指纹行业产业链整合,为开发者提供支付级的安全指纹方案,目前已有超过1.2亿android终端接入。
拓展连接范围。微信硬件平台推出空调、玩具、路由器、家居、电视、充值、健康、穿戴等八大行业的“微信硬件行业ag凯发k8国际的解决方案”,连接硬件厂家3000多家,设备激活量近3000万台。通过腾讯车联开放平台,连接车载系统,实现车辆智能联网,共享道路交通信息。
创新连接方式。除通过公众平台连接硬件外,微信2017年更上线小程序功能,开辟新的万物互联形式。以二维码扫描为入口,小程序与云端服务结合,未来可真正实现“所见即所得”的连接方式,将万物接入互联网,进一步便利用户生活。
“为村”:微信“移动互联网 乡村”的生态实验
信息化与农业深度融合是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微信加快实施“互联网 ”现代农业行动,通过公众平台、“为村”开放平台加快改造生产流通、发展生态旅游、农产品(000061,股吧)电商等,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为村”开放平台建立微店售卖农村特产,结合开放平台引入资源对农产品进行包装设计。村、镇、县开设总店,村民个人微店分销,构建“在家都是生产者,外出都是销售员”的可持续电商发展模式。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子商务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
截至2016年底,“为村”开放平台共有2519个村庄申请开通,上线村庄100个,认证村民总人数9537人,公众号关注总人数41372人,认证村民互动次数达87.5万次。月活跃村民数为5140人,月活跃关注用户为28193人,月点击次数为56.3万次。
“线上村庄”,来源:《2016微信经济社会影响力研究》
在“线上村庄”,“赶集”板块连接村内外村民与关注网友;“班车/顺风车”连接出行需求;“村有喜事”分享村民喜悦;“家校直通车”, 可收看班级上课视频直播,与班主任、校长实时互动。同时,微信与农业部合作,通过“全国农民手机技能培训”小程序,最大化降低使用门槛,帮助农民学会使用互联网设备,更好地享受互联网红利。
在打造智慧村务方面,微信的“村务公开”公布村内财务信息,宣传政策法规,监督村委工作。“书记信箱”绑定乡镇领导手机,便捷沟通,拉近干群关系。“精准扶贫”公示认证贫困户信息,利用互联网,将贫困户与社会爱心资源进行有效对接。
此外,低保申请、贫困生助学金申请、产业扶贫项目申请等功能,通过网络将扶贫工作公开化、透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