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发布的最终协议《阿联酋共识》中,我国提出应对气候变化新承诺新举措。随着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落实国内“双碳”目标,中国的能源转型路径已经逐渐清晰。
在能源转型上,《阿联酋共识》呼吁全球加强行动,包括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加两倍、能效改善速度增加一倍、加速向净零排放能源系统转型和部署零碳低碳技术等。而我国在风电、太阳能、电动车和动力电池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部署进展全球领先,并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也提出,聚焦落实“双碳”目标任务,持续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大力提升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水平,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2024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坚决守住能源安全底线,坚决推动能源清洁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在2023年,随着大量数智化新技术的应用,国内锂电池储能技术进一步成熟,智能电网网络化布局日臻完善,终端物联网生态愈发多元……一系列新的投资机遇不断涌现,吸引越来越多的资本布局国内新能源市场。
新的一年,新能源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仍然是大趋势。依托数智化管理与技术应用,2024年,在新能源数智化生态建设、新能源汽车等c端智能设备迭代更新,以及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与运营等方面都有着不错的投资机会。
关键词:新能源、数智化、碳排放权交易
一、上游:新能源产业规模优势凸显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刚刚发布的《2023-2024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简称:《报告》)预测,2024年新增发电装机将再次突破3亿千瓦,其中,新能源发电装机将再次超过2亿千瓦。预计到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13亿千瓦左右,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40%左右,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
2023年,国内新能源技术创新速度不断加快,相关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明显。而随着大量先进技术的应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能源开发建设成本也在不断降低,国内新能源产业已经逐渐过渡到“平价无补贴”发展新阶段,技术创新已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与此同时,相关政策指向性更强,内容更加细分,对于新能源产业补齐短板,发掘投资新机遇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1、光伏板块:
仍将保持15%以上的年复合增速
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国内光伏发电累计装机609.49gw。其中,2023年全年新增光伏装机216.88gw,增幅为55.24%。同时,随着钙钛矿电池、topcon电池,以及晶硅bc产品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光伏市场实现了质与量的双提升。
2011-2023年,光伏新增装机数量统计
长期来看,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国内“双碳”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国内光伏装机总量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市场支持。“双碳”目标下,新能源发电比重不断上升,粗略估计,光伏发电装机增速至少要达到当前用电量增速的3-4倍,才能够满足全社会的用电需求。
而过去十年,国内全社会用电量复合增速为5%,进而推断,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光伏板块仍将保持15%的年复合增速。
2、风电板块
将迎来产业布局“大年份”
受海道、审批等因素的影响,2023年,国内海上风电招标量、发展速度整体低于预期。新的一年,随着塔筒、海缆等相关产业链条效益的复苏,海上风电招标回暖,特别是江苏和广东的海风项目将稳步推进2024年和2025年迎来海上风电建设的小高峰。其中,预计2024年、2025年,国内海上风电新增装机总量将分别达到10gw、17gw,保持6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
相较于海上风电,国内陆上风电建设持续高景气发展态势。结合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披露的风电招标数据,2024年,国内陆地风电新增装机总量约为60gw-70gw,市场需求庞大。
可以预见,2024年、2025年,国内风电组网建设将迎来产业布局的“大年份”。
3、氢能板块
电解槽需求翻倍,行业加速增长
在技术创新推动下,2023年,国内电解槽价格持续回落,氢能商业化运用日趋成熟。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共计发布32个电解槽公开招标需求,累计招标量超过1695mw,较2022年同比增加135%。
特别是2023年8月,六部委联合发布《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这为国内制氢行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与引导。2023年,作为国内先进的氢能源装备高端制造平台,爱德曼发布1000nm³新型高性能碱性电解槽制氢系统,兼具高性能、易维护、智能监控、模块化等特征,极大提高了氢能生产效率。
2024年、2025年,随着大量规划项目的落地投产,电解槽招投标需求有望步入加速增长期,中标量有望实现翻倍增长,而2024年电解槽的总需求或将超过5gw。同时,国内氢能企业也在大力推进产品升级,赋能国内氢能市场发展。
二、中游:新能源市场扩增释放储能需求
作为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压舱石”,储能已经成为连接传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重要桥梁。不仅能平衡电网负荷,提高新能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在电价市场化的趋势下能显著降低能源使用成本。
2023年12月,山西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成为中国首个正式运行的电力现货市场。随着国内电力现货市场发展步入正轨,分时电价机制、高耗能电价刺激国内储能市场需求的增加。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头部企业之一,厦门海辰储能专业从事锂电池核心材料、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海辰储能提供的高安全、长寿命、高能效储能专用电池,使新能源场站储能系统具有更好的一致性、长寿命和社会效益,帮助改善提供发电质量,帮助低碳绿色电力顺利并网。
而在过去一年,碳酸锂价格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价格从最高点的57万元/吨下降到年底的9万元/吨,储能电池成本大幅下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国内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根据cnesa 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底,国内已投入运营的电力储能项目装机总规模为86.5gw,同比增长45%。
2023年,国内碳酸锂价格变动趋势
2024年,在国内现行煤电单一制电价调整为两部制电价,碳酸锂价格整体保持低价位波动,以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等诸多因素作用下,国内储能市场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并更加智能化,以实现能源的更高效利用。
三、下游:新能源汽车生态重塑数智化场景
工信部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达到31.6%。其中,2023年12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12万,市场渗透率突破40%。
2024年、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销量将突破1000万辆,渗透率有望达到50%;到2030年,这一数据有望达到60%。其中,超级快充与全固态电池将成为影响目标达成的关键性因素。在技术创新的加持下,到2030年,国内全固态电池有望实现产业化生产与销售。
此外,数智化入局与生态化重塑将是新能源汽车另一个未来需要关注的焦点。2023年,随着华为、小米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市场步入数智化、生态化布局的新阶段。
而在汽车数智化、生态化布局中,智能驾驶、智能座舱、ota升级、车载控制系统,以及车联网等领域备受资本关注,任何一个领域单拿出来都有着万亿级市场的增长潜力。根据预测,随着数智化、生态化的不断完善,到2030年,中国智慧出行市场总规模(不包括道路等基础设施)有望达到15万亿元,一些竞争力较强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和消费电子工业企业将实现资源整合,释放数智化发展新动力。
当然,新能源汽车只是众多c端新能源智能终端设备的一个。随着技术创新与进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设备应用场景接入数智化物联网生态,不断定义、延展新能源数智化业务生态链。
四、碳排放配额交易万亿大市场为新能源产业加速
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2020年中国再次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伴随“双碳”目标的提出,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以及相关产业发展也进入“快车道”。
要实现“双碳”目标,就要努力推进电力、钢铁、水泥、石化等高耗能产业低碳转型发展。2024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正式重启,ccer市场将与2021年7月启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cea)共同构成完整的国内“自愿减排 强制减排”碳市场交易体系。通过碳排放的金融运作,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数据显示,2023年,市场成交平均价格为68.15元/吨,较2022年的市场平均成交价增加了23.24%。从市场普遍看重的年度收盘价来看,2023年12月29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年度收官价为79.42元/吨,同比上涨了44.40%。
2050年前国内碳排放市场交易规模预测
未来几年,石油、钢铁、化工、建材、造纸和民用航空等行业也将逐步纳入到全国碳市场体系,碳排放年交易配额有望达到70亿吨-80亿吨,市场交易总量将超过150亿吨。对比欧盟碳市场规模(2022年15亿吨配额,93亿吨交易量,价格80欧元/吨,7500亿欧元交易额),国内碳排放交易总量和交易价格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几年内,国内年度碳排放交易总额将超过万亿人民币,未来甚至有可能搭建起十万亿规模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在巨大的市场利益刺激下,国内碳排放企业将投入更多的资本和精力于新能源的生产、运输和使用。如此,如何提升数智化在新能源产业的应用水平,将不仅是新能源生产端企业关注的事情,同样也已成为能源消费端企业所必须考虑的事情。
五、把握数智化风口 布局新能源生态链
随着国家强调能源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储能、氢能等新能源产业链的科技创新将持续加码。
2024年1月23日,国务院召开代表座谈会,听取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与会代表提出,要立足新能源产业发展,在新能源应用效率、应用模式上进行更新与提升。
2024年,新能源市场将进一步拥抱数智化,并在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生态融合发展等方面发力,把握数智化风口,布局新能源产业生态。
1、新能源数智化管理生态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智能制造、数字化厂房等数智化技术的应用提高新能源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降低运维成本,提升新能源产业的整体效益。
以智能化光伏生产为例,作为全球综合实力领先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整体ag凯发k8国际的解决方案提供商,阿特斯光伏智慧能源系统可以应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各个环节,实现对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分析和调整。
2、智能化能源基础设施
在新一轮基础设施投资中,政策要点聚焦新能源、交通电动化、数字化转型三大方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能源基础设施、新型电动出行能源基础设施、新型数字产业能源基础设施等智能化多元场景。
交通部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国内公路交通数智化行业规模由298.7亿元增长至684.4亿元,复合增长率为23.0%。根据预测,2027年,国内公路数智化行业规模将达到1,481.6亿元,2022年至2027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6.7%。持续升级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为绿色减排,智慧出行提供保障,也为新能源的存储、充电带来便利,由此衍生出产业链条新场景和潜在增速同样颇具市场投资潜力。
3、融合发展拓展新业态
随着数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能源产业将与其他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形成新的业务场景、产业生态。例如,新能源与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城市等相互融合,在实现能源结构优化转型的同时,也极大拓展了新能源的使用场景和使用效率。
例如,兴储世纪是全球知名的新能源智能微电网ag凯发k8国际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一流的智能微电网ag凯发k8国际的解决方案,包括风光水储充多能互补与协同的技术研发、产品生产,以及能源管理与优化等。目前,兴储世纪离网光储智能微电网项目的建设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一,技术ag凯发k8国际的解决方案及实施能力全球领先。
可以预见,低碳、高度信息化和智能化促成的分布式能源体系、智慧城市、共享经济的有机融合,将重塑经济形态和架构,并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支持和投资机遇。
尽管新面临一些挑战,但在数智化技术加持,以及政策、产业、需求三端的同步发力,中国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市场前景最为“肥厚”领域。中国新能源产业将在全球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引领人类社会迈向数智能源新时代,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